13408589752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其他落户政策
特斯拉第二个超级工厂落户成都(特斯拉第二个超级工厂落户沈阳)

争夺特斯拉第二工厂!重庆、西安、成都、青岛应声参战,最终会花落谁家?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头羊它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而随着特斯拉汽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度不断提升,为了能够满足市场所需修建第二工厂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那么在重庆、西安、武汉、青岛、成都五座城市中,到底花落谁家?

西安和青岛落户可能性分析

西安市力争在2025年实现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万辆,着重要求做好全市的新能源汽车的后勤工作,着重加大充电站充电桩的基础设施建设。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就是在向特斯拉抛橄榄枝,此外青岛市也是有力的竞争者目前奇瑞汽车青岛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因此在有了奇瑞汽车的成功经验以后,特斯拉落户该城市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特斯拉选址武汉的可能性分析

武汉,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属于江汉平原长江中游地带,也是属于全国的中心,因此就以地利环境而言是得天独厚。若是特斯拉第二工厂选择在武汉,那么其销售市场可以辐射周边10多个省份,也可以利用长江水道进行运输降低物流成本。

选择成都和重庆的可能性

目前在成都龙泉驿区的汽车产业规模高大4000多亿,有着极其发达的产业集群。并且该座城市也是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产业链还相对比较薄弱。早在1997年之前,整个四川省的工业中心都在重庆,并且在整个西部地区重庆市的汽车工业也非常发达。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相比于上海和合肥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吉利汽车在两江新区布局新能源生产基地,但是其年产量也不到2.5万辆。因此在西南地区,特斯拉无论是选择成都还是重庆,对于这两座城市而言,重要的还是在于要形成要素的高度流通,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成于城市群的发展。

因此成于两座城市以合作为主,要避免被武汉青岛等城市抢先机。要知道特斯拉工厂不仅仅只是带来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实现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引擎聚集,当然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也同样重要。

特斯拉第二个超级工厂落户成都

特斯拉的超级工厂究竟有多大?

上海工厂从开工到建设仅用了十个月时间,特斯拉拟在德国复制这一模式。据悉,特斯拉施工迅速,从开工到法庭发出禁令仅过去4天时间,但施工人员已砍伐了相当于130个足球场的森林。按照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计划,其“激进”的工程进度为,从开工建设至工厂投产计划用时少于18个月,拟2021年7月之前正式投产,同时德国工厂年产能初期规划为15万辆、长期为50万辆。

特斯拉德国超级工厂位于柏林近郊勃兰登堡州的格伦黑德,这是特斯拉在欧洲的首座超级工厂,也是继上海之后的全球第四座超级工厂。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一期位置:临港重装备产业区04PD-0303单元Q01-05地块,东至规划预留东海二桥控制线绿化带,南至人民塘绿化带,西至南奉界河绿化带,北至老里塘河绿化带。

一期用地面积:86.5万平方米(相当于2050个篮球场)

特斯拉科技创新中心落户哪里?

2018年7月12日,特斯拉全球副总裁任宇翔在位于北京华贸中心的特斯拉中国总部接受采访时介绍,特斯拉(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已设立在北京,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及零备件、电池、储能设备及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同时,任宇翔介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北京是特斯拉进入中国的首站和总部,也是特斯拉在华最大的市场之一。

“北京创新中心”主要承担新能源产品等的研发

特斯拉宣布在京设立的北京创新中心注册于2017年10月18日,特斯拉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特斯拉(北京)新能源研发有限公司”,又称“特斯拉北京科技创新中心”。

任宇翔介绍,随着特斯拉在中国业务的不断增长,2017年10月特斯拉在北京设立全国第一家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特斯拉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布局,主要承担新能源产品等方面的研发工作。

“北京高校聚集,是重要的人才基地,拥有诸多的世界级学府和研究机构,我们会充分利用北京在人才和创新方面的优势。”任宇翔介绍,所以未来特斯拉中国和北京市政府的合作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人才、储能和新能源方向。随着未来中国业务的发展,特斯拉(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也会逐步扩大规模。

任宇翔说:“北京是特斯拉在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特别感谢北京市政府这几年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任宇翔说,北京市对新能源的探索,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是全球领先的,而且为很多的城市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任宇翔介绍,特斯拉的产品其实覆盖了很多方面,比如电动汽车的硬件、软件、自动驾驶、能源存储等方面,所以,特斯拉其实是一个跨界的公司,下一步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方面。

据了解,除特斯拉(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外,目前,特斯拉中国区总部、运营中心、结算中心、销售公司早已落户北京。

中国是特斯拉海外最大的市场之一

2013年底,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京已设立7家体验中心和6家服务网点。

“北京是特斯拉中国总部的定位不会变,我们会在销售、服务、研发、创新等方面发挥综合性的功能。和北京市政府、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等会有很多的合作机会。”任宇翔介绍,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之一,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海外市场,所以特斯拉非常希望可以在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能够参与电动汽车推动全球可持续能源和可持续交通的转变。

特斯拉第二个超级工厂落户成都

特斯拉为什么会来中国建厂?

首先,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公布了扩大开放的一系列举措,其中就提到“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随后,国家发改委对放开汽车业外资股比给出时间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其次,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也使马斯克很早就盯上了这片蓝海。据媒体统计,2017年特斯拉总营收为117.6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营收62.2亿美元,中国市场营收20.3亿美元,是特斯拉的第二大市场。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市场的潜力之大足以令所有商人动心。

与此同时,特斯拉还面临“平民神车”Model 3的产能压力,根据北美媒体报道,截止到今年的第二季度,Model 3已经累计交付了2.8万辆新车,还有约42万辆的订单未能交付。中国建厂后,年产50万辆的超级工厂有望为特斯拉解决产能上的瓶颈问题。未来生产力的大革命是人工智能,它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才能驾驭,西方文化驾驭不了它,非洲、南亚等民族至今还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西方文明至今都在吃二战的老本,没有给人工智能生长的土壤,特斯拉造车全部都是用的智能流水线,而它要成长壮大注定会漂洋过海在中国扎根。

中国已经完成了50%以上的城镇建设,高铁和高速网络通达全国,全球仅此一家,现在正敞开怀抱拥抱第三次生产力大变革。第一次是煤炭和蒸汽机的出现,英国取代了西班牙,第二次是石油时代的来临,美国取代了英国,两次貌似都和新能源相关,实际上主宰这些变化的是文化的变革。

在中国,人工智能的蜂巢所需用的硬件体系已经建立,智慧型城市的试点已经启动,欧美日韩所有人工智能企业都在积极拥抱中国。特斯拉来中国开厂的必然性近日,一则重磅信息吸引了几乎所有汽车圈内和汽车爱好者的眼球。特斯拉要在中国建厂了,落地上海临港!号称汽车界苹果的特斯拉,在与中国政府拉拉扯扯来回谈了多年时间,终于花落上海临港。预计在华建立产量达50万辆的超级工厂。

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的强力支持和补贴政策孕育了一大群新兴新能源车企,而这次轰轰烈烈的特斯拉杀了过来,作为首家在华设立的独资车企。对于整个电动车市场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先从技术层面来分析一下,国产新能源车和特斯拉在技术上的差异还是十分巨大的。原本特斯拉已与上海金桥集团方面谈得七七八八了,最后在占股比例上出现了分歧,酝酿多年,一直受制于汽车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必须低于50%。而这项内容,极大的原因是可能就是电池技术。目前特斯拉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他的电池技术,占股比例意味着这项技术极有可能就是变相得卖给了中国,我国目前尚没有开发出来一款电池和特斯拉的电池抗衡的,所以到最后投产预计还有两年时间,留给中国车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私以为其实国内新能源车的优势非常大,首先供应链方面就比国外强一百倍。其次开发生产进度也是,没见model3迟迟没有交车吗?就是因为供应不上阿。这也是特斯拉在中国建厂的一大因素。特斯拉毕竟是美国企业,独资公司也意味着需要借助中国本土车企的平台,最优和最可能的选择应该就是借通用的平台。借助目前通用的平台我们算了一笔账,预计特斯拉在中国产后,整车销售价格可以控制在20w以内,若考虑利润部分,也绝超不过30w。可想而知,作为豪华车品牌,对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的冲击是巨大的。

另外国内还有很多别的方式去弥补电池不足的,比如说轻量化以延长续航,主机厂推轻量化推了这么多年了,其实办法是有很多的了,类似于以塑代钢,需要改变汽车的一些结构设计,只是现在很多都在验证阶段。碳纤维料也仅仅应用于跑车上,目前保时捷新车型已经在用了,奈何碳纤料价位一直在神坛,东丽、杜邦垄断着,国内已经开始有一些后起之秀了,类似中复神鹰的碳纤原料,五行科技的碳纤改性材料等等。

自从新能源汽车广泛被大家接受以来,其实各大主机厂研发的重点开始导向汽车轻量化了。为啥?车越轻,同样的电池储备量跑得越快越远阿!

油耗方面:汽车整备质量每下降10%,油耗即可下降6-8%,汽车重量减少100kg,百公里油耗降低0.3-0.8L

操控性能:汽车重量轻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能够产生更高加速度,刹车时制动距离也更短。

动力方面:汽车推重比试衡量汽车动力性能的重要指标,汽车质量越小,推动比就越大,动力也更强。

现在跑车都开始用碳纤维材料了,主要碳纤维还是很贵的,所以没有被广泛应用。现在很多国内厂商出的碳纤维材料已经没有进口材料这么贵了,像EleHPC、EleFUN等等。以后用新材料替代金属会让整车行业发展更迅猛,中国车企的未来还是有无限可能的。

相关文章
13408589752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