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重庆市小升初政策规定2023
一、沙坪坝区
沙坪坝区:“对口派校、电脑随机派位、区域统筹安排”相结合,《沙坪坝区2023年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沙坪坝区公办中学初中招生入学坚持“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采取“对口派校、电脑随机派位、区域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沙坪坝区户籍本区小学应届毕业生应在其毕业小学的对口中学免试入学。
2023年新增有首届毕业生的小学两所: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博文小学校对口中学为重庆七中实验中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小学沙滨学校对口中学为重庆七中沙滨学校。区外小学毕业的沙坪坝区户籍应届学生入学,由区教委中招办根据学生户籍所在片区中学学位空余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相对就近入学。区内六所初中阶段学位紧张学校: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民转公”学校:重庆市名校联合中学校、重庆市南渝中学校、重庆市树人中学校,其招生工作按照“自愿申报,随机派位”的方式进行。
沙坪坝区户籍且在区内小学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具有参加初中阶段学位紧张学校入学指标电脑随机派位的资格。非沙坪坝区户籍区内小学应届毕业生和沙坪坝区户籍区外小学应届毕业生不具有参加初中阶段学位紧张学校电脑随机派位的资格。
具有参加三所“民转公”学校电脑随机派位资格的学生可在三所学校中任意选择一所参加电脑随机派位。
市级重点中学和“民转公”学校不兼报,每位学生只能填报一个志愿。
二、渝中区
渝中区:“多校划片、派位指标到校、随机派位”与“对口直升”相结合
根据《渝中区教委关于做好2023年初中招生工作的通知》,户籍学生升学坚持实行“多校划片、派位指标到校、随机派位”与“对口直升”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根据学生及家长入学志愿,相对均衡地分配12所中学派位指标,对报名人数少于或者等于派位指标人数的中学,学生直接升入该中学;对报名人数超过派位指标人数的中学,以抽签派位方式确定学生升学中学。
其中,父母至少一方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区工作并长期居住,且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的,在本区小学毕业、需升入本区初中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参照户籍生升学办法执行:在本区已购买自有产权住房(产权须达51%以上),或者在本区投资经营且依法纳税(含按规定减免税),或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且用人单位已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
初中招生录取工作于6月20日启动,并按照抽签派位招生、对口直升招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的顺序进行。
三、江北区
江北区:对口和划片、统筹安排
根据《江北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方案》公布的初中入学政策,江北区户籍小学毕业生按照“对口和划片、统筹安排”方式升入本区公办初中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江北区户籍、本区小学毕业生按照“三对口”或“划片”学校对口升入公办初中。江北区户籍、非本区小学毕业生,在原就读学校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小学毕业后需回本区就读初中的,由父(或母)或法定监护人向区教委提交本区入学申请和有效、合法证明(户口、房屋产权证等其他印证材料)的原件、复印件,区教委根据就先就近原则和学位空余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江北区2021年已经转设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2023年按照2021年办法招生,采取执行合法入读协议及电脑随机派位(摇号)相结合的方式招生入学。
四、九龙坡区
九龙坡区:在户籍所在地对口入学
根据《九龙坡区2023年“小升初”招生工作通告》,本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对口入学。对口入学与“民转公”学校不能兼报。凡符合“三对口”的九龙坡区户籍地的小学毕业生,即小学毕业生与父(母)的户口在一起,户口本的地址和父母的房屋产权证或购房正式合同地址一致,户口本的地址和实际居住地一致的,由其法定监护人持户口簿、房屋产权有效证件、小学毕业证明或素质报告册等相关材料,经学校审核拟录取后,到对口学校报名注册。
户籍地小学毕业生入读学位紧张的学校,除满足“三对口”条件外,还须满足以下两条规定:一是“六年一户”即:招生地段内同一套住房六年中只能提供一户家庭子女就读;二是“提前一年”即:提前一年(2021年8月31日前)完成落户。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本区户籍小学毕业生由区教委调剂安排到周边有剩余学位的学校就读。
小学毕业生因父母无自购房,自出生日起户籍一直挂靠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招生服务区常住的,视为符合“三对口”入学条件。
重庆育才成功学校、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已于2021年转设为公办学校。学校根据其承载能力及学位情况,保障解决楼盘开发商与业主签订的合法购房入学合同的业主子女入学,若有剩余学位,面向户籍在九龙坡区的小学应届毕业生,采取自愿报名、电脑摇号、随机派位方式招生入学。
重庆市小升初政策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1、从覆盖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
落实“人才新政”,强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在已落实保障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双集体户子女、港澳台籍和外籍少年儿童就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成都市单集体户子女、持旅行证适龄儿童少年纳入我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保障范畴,推进常住人口义务教育保障全覆盖,让招生政策更有广度。
2、从关注适龄儿童个体向关注家庭多子女转变
根据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充分考虑为家长接送双胞胎(多胞胎)、多子女提供便利,明确提出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参加电脑随机录取时,家长可自愿申请“双胞胎(多胞胎)绑定”电脑随机录取。因公办学校多校划片电脑随机录取导致多子女可能就读不同学校的,家长可提出申请其他子女与已入学子女就读同一学校,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家长意愿统筹安排,让招生政策更有温度。
3、从广泛政策宣传向精准宣传转变
加强舆论引导力,除继续通过官宣、主流社会媒体、“五进”等进行政策宣传解读外,为强化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明确提出:幼儿园、小学要通过班会、家长会、家长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分别向在园儿童家长、在校学生及家长讲清楚小学一年级和小升初招生入学政策,让招生政策更有效度。
4、从强调双方权责向界定五方权责转变
提高治理水平,营造良好教育生态。《通知》与《成都市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构成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不仅仅强调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学校的权责,也明确界定了培训机构、校长和教职工、家长权责,引导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监督管理,让招生政策更有力度。
法律依据:《重庆市小升初政策规定》第一条
1、从覆盖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落实“人才新政”,强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在已落实保障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双集体户子女、港澳台籍和外籍少年儿童就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成都市单集体户子女、持旅行证适龄儿童少年纳入我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保障范畴,推进常住人口义务教育保障全覆盖,让招生政策更有广度。
2、从关注适龄儿童个体向关注家庭多子女转变
根据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充分考虑为家长接送双胞胎(多胞胎)、多子女提供便利,明确提出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参加电脑随机录取时,家长可自愿申请“双胞胎(多胞胎)绑定”电脑随机录取。因公办学校多校划片电脑随机录取导致多子女可能就读不同学校的,家长可提出申请其他子女与已入学子女就读同一学校,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家长意愿统筹安排,让招生政策更有温度。
3、从广泛政策宣传向精准宣传转变
加强舆论引导力,除继续通过官宣、主流社会媒体、“五进”等进行政策宣传解读外,为强化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明确提出:幼儿园、小学要通过班会、家长会、家长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分别向在园儿童家长、在校学生及家长讲清楚小学一年级和小升初招生入学政策,让招生政策更有效度。
4、从强调双方权责向界定五方权责转变
提高治理水平,营造良好教育生态。《通知》与《成都市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构成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不仅仅强调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学校的权责,也明确界定了培训机构、校长和教职工、家长权责,引导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监督管理,让招生政策更有力度。
2020年重庆杨家坪中学小升初最新政策
2020年重庆杨家坪中学小升初最新政策如下:
1、具体流程:6月10口前,本校招生服务区域内,本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由父母持户口簿、房屋产权有效证件原件和复印件等材料,到校进行入学咨询登记。信息审核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在6月20日报名注册。
2、符合“三对口”政策的户籍地学生。凡户籍在我校划片范围内的小学毕业生,由父母持以下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在规定时间内到学校办理入学报名手续。小学毕业生与父母的同一户口簿;小学毕业生父母的房屋产权有效证件;小学毕业证明或素质报告册。
3、参照“三对口”政策接收的户籍地学生。小学毕业生因父母无自购房,自出生日起户籍一直挂靠祖父母,与父母、祖父母在招生服务区常住的,视为符合“三对口”入学条件,需持以下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在规定时间内到学校办理入学报名手续。
小学毕业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同一户口簿;小学毕业生祖父母的房屋产权有效证件;父母户籍所在地区县房屋产权登记中心出具的小学毕业生父母双方的无房证明;小学毕业证明或素质报告册。
4、不符合“三对口”的户籍地学生。户籍在我校划片范围内但不符合“三对口”的小学毕业生,由学校上报区教委,区教委调剂安排周边其他有空余学位的学校接收。
重庆小升初摇号政策2021
法律分析:1、公办、民办只能报一所学校;2、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由区县教育部门于6月20日统—组织电脑随机摇号,全程接受监督。3、经摇号录取的学生须在6月21日18:00前登录系统进行确认;未确认的,视为自动放弃。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回到所在公办学校录取体系内,按相关规定由所在区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保证公办学校“兜底”,防止学生辍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